天 路
一载两季约八旬的东雷时光荏苒不在,每天清晨被鸟叫醒和徒步上班是已逝的日子里最美好的回忆。
那时通往一级站的路还没有重修,除了前来缓解城市喧嚣的游客和偶尔迷失方向的行人,这条碎石子路几乎只属于我们东雷站人。路的西边是绵延不绝的黄土台塬,路的东边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母亲河,河边上有成片坚韧不拔的野草,有万顷身姿摇曳的芦苇,也有几株饱经风霜的垂柳和数不尽的绚丽野花。每天清晨我和山风同时经过这里,只是风的步伐快过我,可能它着急与野草野花、芦苇和垂柳重逢。它们热情地交谈着,发出清爽的唰唰声,伴着黄河水流声和我脚踩出的石子碰撞声轻轻划过我的心里,使我瞬间忘记了所有的烦恼,仔细聆听它们的寒暄。
一路向北,数次拐弯柳暗花明。绕过一排行道树,直到曲径通幽处,视野才终得开阔。远看与天相接的河水,才真正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震撼,所以我称这条上班路为天路。黄河的宽广和浩瀚不需要我来补充,只是在视野开阔之后,看着远处台塬的起伏,听着脚下黄河的湍声,闻着野草野花的芳香,感受着山风拂面的温柔,心也跟着安静了下来。天路尽头的美景震撼了无数游客和行人,她厚重的历史激励着一代代抽黄人。
如果说天路右边的黄河风光天然去雕饰,那么左边的黄土台塬却有几分外人不懂的人工色彩。台塬上看似不起眼的松柏,已经矗立在此二十多个年头了,他们笔直挺拔的身姿犹如铁血激昂的战士,默默守护着深埋身下的输水隧道。回望一级站的诞生史,它于1975年开始修建,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举国轰动,大禹震惊。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在国力薄弱,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合阳、大荔和澄城三县人民以砸锅卖铁的大无畏精神,以愚公移山的意志,凭着一副铁肩,两手老茧,大干抽黄。草土围堰建设一级站的劳动号子及钢钎大锤开凿群英洞声音,至今还在铁码头的上空回响,最值得钦佩的是为了凿通这条泽被千年旱塬的隧道,数名民工英勇牺牲,不计其数的英雄光荣负伤,为纪念这些可歌可泣可爱的人们,特将这条隧道取名群英洞。所以,从那时起天路就见证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品格的发扬光大,也是从那时起,不怕苦、不怕累的东雷精神孕育而生。
常听站上的老职工们谈起,台塬上的那些松柏是他们年轻时亲手栽种的,当年任务到人,他们就像关心自己家的责任田一样,浇水除草,让幼苗茁壮成长。如今这些松柏涵养水源,美化环境,撒落阴凉,成了黄土高塬上的一道迷人的风景。这就像老职工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换来了一级站的成长,而今枢纽站俨然一副龙首站老大哥的模样,它无私地为灌区输送甘霖,从而惠及万家。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级站前人们用双脚踩出的这条天路,是40载风霜雷雨干部职工奔赴工作岗位的上班之路,是东雷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惠民之路。四十多年来,天路是一方净土,她记录了东雷人的奋斗历程,见证了宏业创新的冬雷精神。因此,天路在我眼里是神圣的,每当我踏上这片净土,前人的脚印犹如厚实的路基,让我的脚步更加的坚定,从而大步向前。
如今的天路已经成为陕西最美公路—沿黄大道的部分,它南接华山,北达红碱涝,像一条玉带,把旱塬玉珠—东雷一级站镶嵌在上面,从而让亚洲第一泵站走出深闺,让更多的游客以见君容。
此刻,我走在天路上遥望远方,今天的天空白云朵朵,雄鹰盘旋;今天的黄河波光粼粼,渔船浮面;今天的台塬厚云绩岸,羊群漫山。虽然鹰过无痕,尽管船飘无影,纵然羊走无踪,但天路上的一切都已经深深地记录在了我的脑海里,就像东雷精神一样,已经深刻烙印在了每个抽黄人的心里。
至此,我想对外人说:“你看到是平凡无奇的马路。你看不到的是孜孜不倦、艰苦奋斗的东雷精神和昂首阔步、开拓创新的自信态度”。不忘初心,方能继往开来。
来源:东雷一二级站 姜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