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东雷文化   >  东雷简讯  

东雷抽黄灌区水文化撷英

时间:2016-11-25 04:45         次浏览

暴戾怒吼的黄河,贯高原,穿峡谷,跳壶口,跃龙门,就像一位酣战千里的猛士,经过长途搏击之后,骤然放慢了脚步,显现出母亲河深沉、博大、真力内敛而又富有静气的本真性格。陕西扬程最高、流量最大的东雷抽黄灌溉工程的渠首站就建在这自由舒缓却更加壮阔的小北干流中段西岸的合阳县东雷村塬下,这里水文化积淀厚重,历史故事动人,自然奇观独特,堪称黄河水文化百花园里的奇葩,因此而开发建设的黄河魂景区,2001年荣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一、铁码头

        在东雷抽黄一级站护坡的砌石上,由我省驰名书画艺术家杨稳新题写的“铁码头”三个大字格外醒目,这里史称东雷渡,俗称“铁码头”。

        黄河流态东转西移,河床游荡不定,人们常以“三十年河东又河西”来比喻。由于受河东赵村台地的影响,河势斜着流向东雷渡,自有黄河志记载近700年来,即便是河水枯如束发,东雷渡口从未脱流,常年能够行船,因此,被誉为“铁码头”。在明清至民国初期,码头上的货栈有数十家之多,通往山西的煤炭、路盐、铁器等商品多在此卸货。当年的“铁码头”,如今既是为灌区四县群众送去甘霖的东雷抽黄龙首站,也是黄河魂景区水上娱乐,黄河漂流的黄金水道。

        二、木罂渡

        从东雷一级站沿总干渠向南约4公里,就是二千多年前曾经演义过汉淮阳侯韩信木罂渡军,活捉魏王豹的夏阳古渡,当地人称木罂渡或淮阳渡。

        秦末楚汉争雄,相持于成皋(河南省)。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魏王豹反汉,从背后给汉王插了一刀,使汉王腹背受敌,形成异常危急。汉淮阳侯韩信安排大将灌婴一万兵马和一百只渡船在下游的临晋津佯装渡河,迷惑魏军,自己却和曹参带看大军悄悄地开到夏阳。韩信命人收买了大批大肚子小口的陶罐(古时候成为罂,音yīng),再把这些陶罐用木棍夹住,用绳子扎成木筏,成为“木罂”。准备停当,一声令下,千军万马渡过黄河,直逼魏都安邑(山西省运城市),活捉魏王豹,接着乘胜伐燕赵,遂解成皋之急,因此后人又把夏阳渡称为“淮阳渡”或“木罂渡”。明朝万历年间合阳令刘应卜(河南商丘人)曾写过一首《吟淮阳渡》: 

木罂飞渡笑艨艟,

相拒蒲津让首功。

坛上英雄随水去,

涛声犹似战河中。

        读着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当年木罂渡军的壮阔场面。而清康熙年间官至察院却又跟上鳌拜倒霉的洽川人雷学谦在凭吊木罂渡后,追忆往事,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忿然不平之气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木罂渡》: 

淮阳往事持平云,

高帝何曾尽负臣。

功就从龙嫌震主,

势成履虎歉抽身。

松间萝月推同辈,

湖上烟波让古人。

瞬息弓藏惊幻梦,

木罂渡口迄难湮。

        东雷灌溉系统的坊镇塬畔的韩信城遗址至今犹存,韩信城东南方,有一块数十亩大的沟间平地,叫“齐王坪”,据传是当年韩信操练兵马的地方。

        据民间传说,当年韩信准备渡军时,为解决士兵吃饭问题,请当地妇女用荞面烙成大饼,发给军士,吃时用开水一泡即可。后来传到民间,经过不断改进,形成了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也是合阳独有的地方风味小吃——踅面。

        三、处女泉

        从东雷抽黄一级站沿总干渠向南5公里就是华夏绝景——处女泉。处女泉也叫瀵泉,《尔雅》释瀵之:“瀵,大出尾下。”谓其口涌出独大,而其源出于底者甚深。

        处女泉史称东鲤瀵,涌水量1738立方米/时,水温常年保持在29°——30°,相传周文王和妃子太姒出嫁前常在此沐浴,以后当地姑娘纷纷效仿,遂成当地民俗,因此而改名处女泉。

        处女泉隐于碧绿如帐的芦苇丛中,泉中有大小泉眼组成群泉,站在泉边,只见泉水冲起金黄色细沙,宛如巨大的蝴蝶翩翩起舞,因而又称蝴蝶泉,置身其中,泉涌沙动,如绸缎拂身,被誉为沙浪浴,泉水中含有丰富的锶、铜、硒、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常洗浴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著名作家贾平凹莅临此地,赋诗云:“万亩芦苇风掀起,处女泉里水凝脂。华清只供帝王去,那及群众乐游此!”

        四、帝喾与土牛

        中国人谈古论今,一开口常是“三皇五帝”(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从东雷一级站沿总干渠约5公里处,就能看到由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霍松林题写的“帝喾陵”石碑。帝喾陵面积约2亩,风景秀美,每年清明当地政府都要组织祭扫活动。

        帝喾是皇帝的曾孙,帝颛顼的族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说:帝喾“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意,知民之急。”

        相传禹凿龙门,河水突泻,一路咆哮着涌出壶口后,吞噬者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帝喾率领民众与泛滥的洪水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他们夯堤筑坝,抵御水患,但都失败而告终,帝喾从惨痛的教训中总结经验,提出高筑的堤坝不能直溜着向下延伸,而应该每隔一段距离,就筑一个向外突出的坝垛,这样取得了成功。由于牛是庄稼人最亲密的朋友和宝贝,也是勤劳忠诚、坚毅的象征,坝垛以她的忠实而刚毅、不分昼夜忠于职守地履行着保护众生安宁的神圣职责,因此,人们把坝垛称作“土牛”。

        五、中华爱情诗之源——洽川

        东雷抽黄总干渠4公里长的深挖方段,在合阳县洽川镇南北穿过,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美女才女辈出。据宋代大学者朱熹考证,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就产生于此。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河,即指黄河;洲,即黄河中间的沙洲,俗称“鸡心滩”。“窈窕淑女”指太姒,其故里在洽川的莘野村;“君子”指周文王。全诗以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当年周文王与太姒订情的动人场景。早在四千二百多年前,夏启把他的一个支子封到今日的洽川,称为“莘国”。在《诗经》里的另一首诗《大雅·大明》篇里,有“在渭之涘,在洽之阳”“ 缵女维莘”“ 伣天之妹”的诗句,明确指出太姒是“莘国的好姑娘”,在诗中还描绘了渭河边上周文王迎娶太姒的盛大场面。诗中“文王嘉止,大邦有子,长子维行,笃生武王”的诗句,是说有道德的文王,娶来了莘国的好姑娘太姒,生下了后来成就大业的周武王。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而其中有作为的周武王、伯邑考、周公旦(即后世人们崇拜的周公)等有作为的儿子都是太姒所生。在洽川夏阳村的圣母庙里,供奉着周文王的母亲太妊和妃子太姒;在洽川莘里村的“四圣母庙”里除太妊、太姒外。还供奉着大禹的母亲和商汤的妃子,据说她们也是洽川人。正由于洽川是出美女、才女的地方,所以,建于明代的莘里村过台小戏楼上层悬一大匾,上书“天妹大邦”。这四个字由《诗经·大雅·大明》篇里的两句诗“大邦有子”,“伣天之妹”幻化而来。

        六、曹全碑

        位于东雷抽黄总干渠上段西岸的合阳县莘里村,因明万历四年(1576年)出土汉《合阳令曹全碑》而声名远播。

        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距今一千八百余年,出土之后,为历代金石家和书法家所宝爱,是我国现存汉碑中久负盛名的碑石之一,屡见于各家著录。碑高2.53米,宽1.23米,文20行,每行45字,全文840余字。碑阴列有出钱树碑人姓名57行,计440字。碑文隶书(也有成八分书的),书法工整精细,秀美流利,为东汉隶书极盛时期的精品。明代金石学家郭宗昌极为称道,在其所著《金石史》中写道,“锋芒銛利,不损丝发,足见汉人不独攻玉之妙,浑然天成,琢字亦无刀痕。以余生所见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神奇浑朴。譬之诗,则西京,此则丰赡高华,建安诸子;此之书,《礼器》则《季直表》,此则《兰亭序》。”碑阴书发与碑阳不同,质朴直率,草草不经,错综变化,妙趣横生,绝无刻意求工之气,在汉隶书法中别具一格。

        碑文记叙曹氏世系,功业颇详。碑文中还记载了张角起义等有关史料,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七、地啼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充满神奇神秘之河。每到深秋初冬时节,当天气变的阴沉时,在抽黄一级站附近就能听到“哞——”,“哞——”,如牛叫一般深沉悠远的叫声,地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地啼,当地群众说是“土牛叫”。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而又神奇的现象,唯东雷抽黄一级站附近所特有,这叫声究竟来自于黄河滔滔的水底,还是藏匿于高高的莽原,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参不透、解不开,反正这种神奇莫测的声音,亘古以来,一直存在。这种可遇不可求的自然现象,既是人间神奇的地籁之声,也是黄河岁岁安澜的兆瑞之音。

        八、揭河底

        站在东雷抽黄总干渠上放眼望去,十几里宽的河滩烟波浩渺,平日里黄河自由舒缓,但在汛期,高含沙水质使河床产生强烈冲刷,淤积在河底的泥沙杂物,成块成块地被翻滚的水流掀起,象一堵堵高墙一样,突然矗立于水面,很快又塌落在水中,几个小时就能把河床最大冲深十几米,其情景冲击视觉,慑魂震魄。有时上千米河床万起沙峰,持续向前,如金甲大军快步,似灿盔兵阵疾行,来时突兀去时神速,幻化莫测,地理学称其上述现象为“揭河底”。这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龙门至潼关段。

        九、河图洛书雕塑

        河图洛书是中国儒家关于天赐《周易》和《洪范》两书的传说,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中阴阳学的范畴。河,即指黄河;洛指洛水。这个传说最早见于《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唐代孔颖达在为该书作注释时引用《春秋纬》中的话说:“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家国以为河图则八卦也,洛书则九畴是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黄河通天,龙马驮出讲述八卦的书《易》;洛水接地,神龟献上《九畴》(即《尚书·洪范》)。宋代大学者朱熹在其所著《周易本义》中绘出了“河图”、“洛书”的图形。

        河图以1、3、5、7、9这五个奇数为天数,属阳,用白圈表示;以2、4、6、8、10这五个偶数为地数,属阴,用黑圈表示。天数的和是25,地数的和是30,天地数相和为55。河图又以1至5为生数(生万物之数)6至10为成数(成万物之数)。

        洛书实际上是三阶幻方,它的数目纵横相加的和都是15。洛书以奇数为四正,象征天道;以偶数为四维,象征地道;以中间的5(3+2)为人道。

        为了展示黄河文化,东雷抽黄管理局邀请我国著名雕塑家马改户教授,在黄河魂景区的一级站附近创塑了龙马与神龟形象,分别背负“河图”“洛书”,矗立与黄河岸边的景台之上,一下子把黄河文化推向了极致和源头。

        十、东雷村的上锣鼓

        东雷抽黄因取水点设在合阳县东雷村塬下而得名。东雷村以前打船、当水手的人多,每年春天都要敲锣打鼓祭河神,祈求水官保佑四季平安。在祭祀中产生了“上锣鼓”。

        上锣鼓是一种粗狂豪放、情绪激昂,舞蹈性极强的民间艺术,带有浓郁的祭祀色彩和古朴的地方特色。上锣鼓的人穿短裤、光膀子、斜跨马铃,使出浑身力气,敲得大汗淋漓,具有“狂、野、怪、狠”的特点与强烈的斗争性,正如《诗经》所述的“无冬无夏,值其鹭羽”上古遗风。

        十一、赤白咀倒采麻黄

        在黄河魂景区的游船上就能清楚的看到,东雷抽黄一级站面朝黄河,背靠黄土高塬,其高塬前十余座山咀错落有致,一级站就建在6——7咀之间,这些山咀因红色土质中夹杂着白色料礓石,当地群众俗称“赤白咀”。汉代这里的山坡长着茂盛的麻黄,由于土质奇特,成为名贵的中药,汉武帝曾遣特使到此地采药,所以民间传有“赤白咀倒采麻黄”的说法。所谓“倒采”是指优质麻黄生长在不易攀登的悬崖上,须经悬崖上面把人用绳索放下去才能采到。

        十二、结束语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东雷抽黄灌区水文化就象母亲河一样古老厚重而又青春永驻。如果说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皇冠,那么东雷抽黄灌区水文化就是这皇冠上最耀眼明珠。正像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散文《黄河魂》里所写:“什么是魂魄,附气之神为魂,附形之灵为魄。太多的瑰丽太多的雄浑和太多的神秘,使黄河在这里构成了天下最独特的声与色的奇观,所以我称这里是‘黄河魂’景区”。

        来源:行政办公室    宋科、王成松、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