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童年的梦想
--宋科
“始从青矜岁,迨此白发新”。转眼间我为童年把黄河水引上黄土高原,让家乡的父老乡亲永无干旱之忧、抗旱之苦的梦想坚守了40年。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我苦过、累过,但没有后悔过;为了让梦想更加美丽,我哭过、笑过,也为之出彩和骄傲过。
我家住在渭北旱塬上,塬高沟大地下水位深是家乡的自然特点。站在我家门口,滚滚黄河一览无余,只是因为有被贾平凹先生浪漫的比喻为“厚云积岸”的黄土大塬屹立,祖祖辈辈在饱受旱魃之苦中,发出了“眼看黄河滚滚流,站在塬上干发愁”的千年长叹,也才有了“宁给一个馍,不给半碗水”的无奈与传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读小学4年级的时候,发生了“百日大旱”,那时“人定胜天”的口号让人亢奋。黄河沿岸各村组织男女老少,能担则担,能抬则抬,上坡下坡一个往返七八里路,到黄河滩取水,以“千里百担一亩苗”的精神抗旱保秋。当时的小学4年级男生也在动员之列,我担不动抬不起,提着家里用黑铁皮卷制成的烧水壶,和同学们随着浩浩荡荡的人流去抗旱。中午时分,烈日当顶,坡陡人乏,饥肠辘辘,我走不了几步就要放下水壶换手歇息。在我身旁经过的或担或抬的个个桶里浮着树叶,为的是减少途中溅洒损失。人们脚步沉重,为了珍惜力气,连相互打声招呼都成为奢侈。我每换一次手,都要举头望着像钻进云端一样的原顶发呆,也就是在这时候萌发了长大以后从事水利工程建设,把黄河水引到家门口的“豪华”梦想。
1975年我高中毕业(当时是春季生)正赶上东雷抽黄工程开工建设。当时国力薄弱,物资匮乏,浩大的抽黄工程实行民办公助,受益区三县各公社都成立了民兵营,大队组建民兵连,生产队为民兵排,大家以“勒紧腰带,砸锅卖铁”的精神,“风梳头,雨洗脸,水不上原不回家”的意志,人拉肩扛,大干抽黄。我随民兵连先是拉石头筑坝,接着是拉土填渠、挖机坑,2年多的时间几乎没有离开过架子车,假日全靠天安排,下雨下雪才是休息天。记得76年一冬无雪,我们每天拉石头往返50多里路,连续三个月不间断,由于食宿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体力不支有时路上甚至出现幻觉。有个晚上,天寒月朗如水银泄地,一个同伴半夜去小便,他走出房间看到大地一片银色,高兴无比,大声喊道:“伙计,美美睡,下雪啦”。听了这话我身上像装了弹簧腾的从被窝坐起来问:“雪大吗?”他说:“让我摸摸”。接着叹了口气说“不是雪,是月亮”。第二天,大家出工后把这位同伴奚落了一路。千万民工就是这样在政府的组织支持下,依靠铁肩双手和顽强的意志,不到3年时间,硬是把黄河水送上了高原。
童年的梦想,工程建设时的艰辛,使我对抽黄事业倍加热爱。尤其是看到黄河水上塬以后,父老乡亲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农业生产旱涝保收,日子过得红红红火,让我对工作更是充满热忱。随着灌区事业的发展我也在不断进步。1989年我从基层站调到机关从事文秘宣传工作,我深知自己知识有限、能力不逮,为了不负重托,几十年来,我坚持与寂寞为伴,同清贫结缘,远离浮躁,拒绝平庸,蔑视诱惑,把读书看报作为嗜好,把“五加二”、“白加黑”工作作为常态,把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兄弟拉家常,到机房工地与职工交朋友作为习惯,积极为灌区事业呐喊加油。黄河泥沙被中外水利专家认为是“世界级难题”,但实践出智慧,抽黄人不信邪,他们利用总干渠首大面积盐碱滩涂,修建沉沙池,不但实现了引清灌溉,而且变害为宝,几年时间把一千多亩盐碱滩变成了沙壤田,我采写了《让黄河水既浇地来又造田》的报道,被新华社采用后十余家报纸给予了刊登。前些年,灌溉电费频繁上涨,造成水费高企,群众产生弃灌思想,我赶写了《有水用不起群众怨,设施多闲置职工愁,东雷抽黄灌区现状堪忧》的报道,经《中国水利报》刊登后,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促进了灌区电费补贴政策的落实。
如果说经年累月由我起草的500多份文件材料,是自己献给抽黄事业最诚挚的爱,那么,我编写的300多期《东雷简讯》就是自己献给灌区人民最真诚的情,刊登在中、省、市各级报纸杂志上的一千余篇报道,就是自己献给抽黄干部职工最动听的歌。
人生之路不会是处处鲜花,也不总是一帆风顺。2008年10月,我因患喉癌做了喉道半切除手术,出院时已近年终,由于长时间放疗烤电,出院后脖子大面积焦黑溃烂,喝水疼痛钻心难以下咽,吃饭时要先噙上配置好的麻醉药水,待失去知觉才能用半流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但完成了管理局年度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而且为了庆祝灌区通水30周年,给《渭南日报》写了《禹绩重光旷世功》的万言通讯,记述了抽黄工程对渭北旱塬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讴歌了抽黄人甘于吃苦,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由于女儿知道我的病情,了解我的病痛,她晚自习回来,看到我还在起草年度工作报告时,先是依恋地爬在我的肩膀上看,接着泪水就滴到我的脖子上,当我轻轻地拍着女儿的手背时,她竟哭出声来。这时我对女儿说,“写材料是我的职责,现在爸爸就是想检验一下自己,如果能完成好这份报告,就证明爸爸有勇气战胜癌症,你要为爸爸加油。”孩子噙着泪水点点头,默默的回到自己的房间,我也信心满满地投入了工作。
有时候命运对人的考验和打击是超出想象的,唯有强者才能不屈。2010年7月,我在例行检查时发现喉癌复发,医生通过电脑对病灶部位进行模拟后,明确告诉我要尽快实施手术,恢复后还能语言交流。恰在这时,陕西省水利厅决定在东雷抽黄召开全省大型灌区项目建设现场会议,这可是宣传灌区的新平台,争取项目支持的好机会!作为老抽黄人,我非常清楚,经过30年的灌溉运行,灌区工程设施设备老化失修相当严重,险工险段随处可见,安全生产成为心腹之患。因此,为了单位的发展,为了灌区群众的利益,我战胜了对癌症的恐惧,压抑了内心的极度痛苦,当家人和身边同事询问我体检情况时,我只是用微笑作答,大家还以为一切正常,便真诚地说句“没事就好”。就这样我隐瞒了病情,以无所畏惧的精神,高质量完成了东雷抽黄项目建设大会经验交流材料的起草工作,精心制作了会议展板,全面反映了抽黄工程对灌区经济建设的巨大贡献及面临的发展问题,为会议的圆满召开及东雷灌区争取泵站改造大项目支持倾尽全力。交流会上,当东雷抽黄的典型发言获得热烈掌声的时候,坐在台下的我头枕椅背,望着天花板,一任泪水肆流,让心中的压抑尽情释放。我以为,这是自豪的泪水,在灌区事业需要的时候,面对癌症的魔爪我镇定自若,坚持工作,我有理由为自己骄傲一回。这是坚强的泪水,她见证了宗旨精神和信念的力量,看到了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候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幸福的泪水,她深情的告诉我工作者永远是美丽的,那热烈的掌声也有我的一份付出和辛劳。
奉献无声,组织有情。2014年6月,渭南电视台以“爱岗敬业,大音希声”对我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报道。7月我被中共渭南市委授予“爱岗敬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荣获2014年度“爱岗敬业”渭南标杆。
岁月如歌,时间留痕。现在我虽两鬓染霜,脸上道道皱纹,特别是二次手术时由于病情变化,只能全喉切除,失去了语言交流能力。但我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坚信皱纹里藏经验,白发中含阅历,虽然不能语言交流,但善观察、勤思考、爱动笔,我依然在为灌区事业鼓与呼。